走讀變“走教” 情暖山鄉娃
原標題:走讀變“走教” 情暖山鄉娃
——秦安縣積極探索推進教育資源均衡發展
記者 曹立萍
山區孩子讀書不用跑,老師“送教”到家門口。
這件新鮮事還要從秦安縣隴城鎮説起。隴城鎮地處張家川、清水、秦安三縣交界處,距離縣城45公里,是秦安縣最為偏遠的一個鄉鎮。
與許多貧困山區一樣,隴城鎮存在着山區小學布點多、辦學條件差,師資力量薄弱,城鄉教育資源分佈不均衡的問題。
“山區教學點由於辦學條件差,老師留不下來,教學質量得不到保證,學生流失嚴重,逐漸成了‘空心校’,最後只能撤點並校。”秦安縣教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。目前,秦安縣鄉村學校25人以下班級861個,5人以下班級396個。
如何改善城鄉教育資源不均衡的現狀,讓山區孩子也能享受高質量教育資源?
“既然學生可以‘走讀’,老師可不可以‘走教’呢?”2012年,在秦安縣探索解決城鄉教育資源不均的問題過程中,“走教”模式第一次被提出來。
經過3年多的調研論證,2015年,秦安縣籌措資金2900多萬元建成隴城教育園區,通過整合現有教育資源,開始試點“學生不動老師動”的園區化走教模式。
“‘走教’就是老師‘走’起來,讓學生‘留’下來。”隴城教育園區主任王旭升解釋,通過專車接送的方式,讓集中居住在教學園區的老師為12個山區基礎教學點的學生授課,在改善農村教師工作和生活條件的同時,最大程度地解決農村孩子上學難的問題。
“為確保‘送教’工作有序開展,隴城教育園區按照12個教學點不同的地理位置,劃分4條‘走教’線路,覆蓋隴城鎮山區周邊所有基礎教學點。”王旭升説。
目前,隴城教育園區內共建成教職工住房144套,入住教師159人。其中語文、數學、英語等基礎學科教師78名,音樂、體育、美術教師12名。
隴城中心小學語文教師董曉峯是第一批入住隴城教育園區的“走教”老師。
“2015年,隴城教育園區建成後,我花了兩萬元就搬進了現在這間80多平方米的兩居室,並在這裏結婚生子。”董曉峯説,居住條件的改善,讓他定下心,更專注於教學工作。
然而,2011年董曉峯畢業分配至隴城鎮徐東小學教學點時,他想的最多還是“離開”。“當時的徐東小學破敗不堪,僅有幾間教室,20多個學生,6個老師,每一個老師兼任一個年級語數外三門基礎課。”董曉峯迴憶説。
“要提高農村學校的教學質量,就必須把老師留下來。”王旭升介紹,通過建設教師統一居住的教學園區,極大地改善教師生活條件,穩住了鄉村教師隊伍,也吸引了更多年輕的教師參與“走教”。
今年28歲的王昕就是隴城教學園區2019年新引入的年輕教師。“每週二、週四是我固定送教時間。”王昕説,自從參與送教工作以來,山區孩子們在音樂課堂上表現出對外面世界和新鮮事物的渴望,讓年輕的她深受感動。
就讀於徐東小學三年級的李博慧,學習成績優秀,性格活潑開朗,是班裏的小明星。然而,剛入學的時候,她還是個總躲在角落不愛説話的小姑娘。
記者瞭解到,由於家裏經濟條件差,李博慧的父母長期在外打工討生活,家中只有年邁的爺爺照顧她。由於長期缺少父母的關愛,她的性格變得內向敏感,少言寡語。
“去年,孩子爺爺腰受了傷,家裏沒人照顧,我就不再出去打工了。”李博慧的媽媽張小霞告訴記者,“送教”剛開始的時候,村裏人都説學校是在“作秀”,但她發現自從有了“送教”,孩子真的變了很多,每天放學回來都特別高興,還總給她講學校裏的事情,學習成績也是越來越好。
王昕告訴記者,年輕老師活潑的教學方式以及音體美課程的增加,對於許多像李博慧這樣的留守兒童來説,不僅為他們打開了認識世界的“窗口”,而且有了更多表達自己的機會,從而更加自信樂觀。
“‘走教’模式讓鄉村教師能夠真正‘穩下來’,對於提升秦安縣整體教育質量,實現教育均衡發展具有重要意義。”秦安縣縣長程江芬説。
實施“走教”工作以後,隴城鎮基礎教學點的辦學質量得到明顯提升。今年,隴城教育園區一年級新入學315人,迴流學生26人。2020年,隴城教育園區在全縣小學六年級質量綜合評價排名第8名,較2015年園區初建時期提高7個位次。
“只要還有一個孩子在教學點上學,我們就會堅持送教。”王旭升表示,“走教”是在當前教育資源不均衡的情況下,改善鄉村教學質量的一種有效方式。
為進一步推廣“走教”模式,2019年,秦安縣投資1.28億元,啓動了蓮花、安伏、五營3個教育園區的建設,服務3個鎮81個行政村61所學校,受益羣眾11.6萬人。
相關新聞
- 2020-11-24甘肅省高標準農田建設現場推進會在肅州區召開
- 2020-11-23厚道甘肅 “甘味”綿長
- 2020-11-20確保貧困户端穩就業“飯碗”
- 2020-11-20“鐵牛”歡唱藥飄香
精彩推薦
關注我們




